教育孩子恩威并施,不能单纯只用恩,引导。过分时候该施予轻微程度的惩罚。否则孩子未来容易心里脆弱,以自我为中心。社会上碰到点困难就受不了,抗挫折能力差。
淫字论事不论心,论心千古无完人。孝子论心不论事,论事万年无孝子。
看完供养这期很受益,父子、夫妻关系都是随着社会工业发展而变化的,在现代服务业、金融业发展愈加完善的今天,许多所谓天经地义的功能包括子女赡养父母、要求孩子按自己想法来都已经被其他产品替代,反而让情感变的更纯粹了。更需要情感来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
鲁豫这期蛮好,她看文涛的那种别扭劲儿我特别能理解:欣赏,但为了自我保护又敬而远之。自我认知较低,又觉得自己水平其实不错,眼神里的自抑和自矜都看得到。
蒋方舟的几期不太好,首先蹦新词儿阻碍了讨论的深入,其次蒋给人一种自己虚着却还要自嘲的感觉,而自嘲是要极度自信才能做到自然的。蒋还是年轻了些。
锵锵里的女性,多数是到了四十以上,才能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和男嘉宾气定神闲地交谈,自然地展示自己的学识——这其实是很难的。
身在被社会设定好的性别角色里,如何巧妙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
其实我觉得窦文涛老师说得挺好的,面对逆境,只要没有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,例如财产上蒙受了虽然大但是可以承受的损失,或者情感上遭遇了什么挫折,只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人,有独立的生活,有自己的寄托,那这个坎就不算是什么绝境,是逆境,痛一下就过去了。
但也有另一种逆境,就是人不积极的去补救,它就会不断的恶化,有的人只要能让逆境过去,会示弱,会求助,愿意让自己没皮没脸的,而有的人出于自身的某种成型的三观,不愿示弱,不愿求助,不愿有违自己的三观,选择死撑,这便走上了一条“不成功
1如何判断剧本抄袭:
看抄袭的是表达还是思想;思想、方法不受保护。
虽然说我们看中的是一个人的思想,但是所有的想法你都是通过表达
在互联网上分享式的免费的,同人创造,不算抄袭。但是开始赚钱了,不行。
表演形态的模仿不算、蒙太奇不算
2为什么有些被告人直接赔钱:
产生著作权的风波,剧先停播
【案例】
《老人与海》,海明威直接赔钱了,后来证实不是抄袭
《锦绣未央》抄了200多本书
麦克有恩《赎罪》
《夜宴》来源于《哈姆雷特》,有版权意识。过了太多年,不需买版权
前两年看的时候总有种莫名的成就感,觉得自己和那些天天刷综艺节目的年轻人不一样,而且在看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知识。
现在看觉得依然觉得不错,节目组很会抓住当代青年人关心的话题,不同的是这几年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,再看圆桌派会觉得节目内容讲的都是一些很浅层的东西,只要你看过嘉宾写的书就会知道嘉宾的观点是什么,而这些嘉宾的书很早之前也都读过。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趣味也会少很多。
除了窦文涛其他人我都很喜欢,要说不喜欢窦文涛的原因可能是我自己和他比较像吧
第三季《圆桌派》自开播以来,每一期的话题都很下饭,第三期讨论的是渣男。
说到渣男,女性角度和男性角度截然不同,蒋方舟认为渣男分为两种:一种是内心软弱导致的渣,纠结,不好意思拒绝别人,比如张无忌;另一种是居心不良,以勾引女性作为人生乐趣的渣男,比如集邮男。
而窦文涛认为蒋方舟说的根本算不上渣男,他们认为的渣男更倾向于那种有变态心理,犯罪心理的男性,比如陈世峰。
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疾病,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戴着面具,私下里又是另一副模样,但是只要生活中的平衡不被打破,他内心的极端情绪不会累积到达临界点,他就是所谓的正常人。
2014年,安徽一个小学生因为学业压力从16楼跳了下去;北大留美硕士12年不回家过年,发万字文控诉父母;中国留学生陈世峰在日本杀害了同胞江歌……
小学生自杀让人痛心,可那些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,为什么对周围的世界有那么大的怨气和仇气呢?
这里面涉及的问题比较多,马未都提出了一点:中国孩子受的挫折教育太少了!
“圆桌派 第三季”好节目,就该支持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admin123.com.cn/a/yingshi/kandianying-22397.html